您好,欢迎访问大宋定窑官网!
新闻资讯

服务热线13333386138

定窑文化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定窑文化

想破解定窑断烧八百年的谜团,你需要看这篇文章

作者:大宋定窑 发布时间:2022-06-28 15:38:07点击:

“家有家财万贯,不如定瓷一片”。曾几何时,定瓷因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定窑不加化妆土的生产技术,奠定了后世青白瓷乃至青花等彩瓷的发展基础,定窑工匠发明的“覆烧”工艺,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生产效率。到了宋代,定窑呈现“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的鼎盛之势,其影响力波及全国,各地纷纷仿制,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定窑窑系。

沧桑轮转,岁月无情。数百年之后,曾经辉煌的定瓷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只在曲阳涧磁至燕川一带,遗留下一堆堆破碎的瓷片,一个个废弃的窑炉,并无任何关于工艺技术的文字资料存留于世。

位于涧磁村的古定窑遗址保护区

面对定窑遗址,我们不禁要问,在这里上演的关于定瓷的传奇,是如何奇迹的消失了呢?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大致能推断出定瓷的断代始于战乱。1127年,金兵的数十万铁骑大举南侵,摇摇欲坠的北宋王朝完全不能抵抗,于是被迫南迁。在官府的安排下,和定窑有关的重要文件、资料等被一应裹去。最为重要的是,定瓷烧制时诸多工序中的能工巧匠,只要在官府名册上有名者,多被强制随军南迁,虽然历史上号称“北定南迁”,但是离开了本地原料,很难再制造出地道风格的定瓷,因此在清代唐秉钧所著的《文房肆考图说》中才会有“定瓷北贵于南”的说法。

虽然北宋朝廷在南迁过程中带走了主要的人才和技术资料,但是在南迁和金兵南侵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或因避难而隐姓埋名,流落他乡,或在战乱中殒命,能工巧匠的流失再加上无数窑炉、窑场被破坏,因此北宋以后,定窑少有佳器。而南方瓷器这时取得了快速发展,直到元朝以后,以青花闻名的景德镇成为瓷器制造中心,而北方各大名窑大多已断烧!

元代以后,青花瓷(右)逐渐取代了定瓷(左)

除了战乱的原因,开采受限导致的原料枯竭可能也是定窑断烧的原因之一。根据《曲阳县志》记载:“县境三面皆山……灵山一带惟出煤矿,龙泉镇则宜瓷器,亦有瓷石。”当年定窑就坐落在这坡丘的沟壑两侧,从唐至元,定窑已生产近千年,受当时开采能力所限,可以推断出到了元代,大小山丘的原料储存已经采尽,窑场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直到断烧。

既然烧制定瓷的原料这么紧张,那么现代复烧后的定窑在以后会不会遇到原料枯竭的情况呢?

当然不会。古时的开采能力有限,只吃了窝边草,而不知道曲阳以外的阜平、唐县乃至曲阳以南坡丘上仍有大量储存。另外,早期定窑虽曾柴烧,到了宋代基本就变成煤烧了,因此随着煤层储藏的告急,定窑即使原料不枯竭,也会出现断烧,而现代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关于定窑断烧的原因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古时的一些窑主为了烧制出精美定瓷,会从贫苦人家买来男孩和女孩来当做童男和童女,每窑都会装进一双用以祭窑,就这样年复一年,一双双童男童女无辜化为灰烬,最后这件事终于被朝廷知道了,遂对当时所处一带窑业进行了大规模查封及对残害人命的罪魁祸首进行了惩办。从此定窑逐步衰败,最终导致失传。当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尚值得商榷。

曲阳新兴文创品牌大宋定窑,是传播定窑文化的“排头兵”

定窑断烧八百年后,经多位定窑前辈的努力,定窑最终得以复烧,定瓷烧制工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千年之窑火在曲阳大宋定窑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