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提到宋代瓷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五大名窑一样,提到唐代瓷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南青北白”,南青指的是南方的越窑,北白则指的是北方的邢窑、定窑。关于邢窑,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尤其是其在宋代突然消失,更成为一个千古谜团。
关于白瓷,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白瓷雏形,是从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范粹是北齐时的骠骑大将军,因此这批白瓷可以认定是北齐时烧制的,但它们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因为这些白瓷的釉色仍呈乳浊的淡青色,仅釉薄处呈乳白色,还没有脱离青瓷的影子。
1957年,在西安郊区李静训墓出土了大量白瓷,这些白瓷釉色较为匀净,已不见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因此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瓷,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的外孙女,所以这批白瓷烧制与隋代。
邢窑,就是继承了以上烧制白瓷的技法,并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窑口,在历史文献中,对于邢窑多有记载。例如陆羽在《茶经》中,就称赞“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唐代段安节所写的《乐府杂录》中,有“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这些记载表明了邢窑瓷器的特点:白如银,白如雪、轻薄,声音清脆,宛如金属等,与定窑非常相似。
关于邢窑的窑址,之前普遍认为是在河北内丘,因为在唐代李肇所著的《国史补》中,记载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但是,1980年,考古学家在内丘的临县临城的三个村落,发现了唐代邢窑遗址,因此人们开始怀疑《国史补》的记载有误。为了证明内丘也有邢窑遗址,内丘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从1982年开始,耗时12年,最终在内丘县境内发现邢窑遗址20多处,所以如今普遍认为,邢窑的发源地位于河北的内丘和临城,而定窑遗址,同样是在河北的曲阳县。
唐玄宗时官修的《唐六典》中,记载有:“河北道……厥贡:罗绫、平细、丝布、丝细、凤翮……邢州瓷器”,由此可见,唐朝时,邢瓷就作为贡品被进贡给朝廷,但是,如此精美、受重视的邢瓷,为何在宋代就销声匿迹,被定窑后来居上,导致人们只知定而不知邢呢?
关于邢窑消失的原因,最普遍的说法就是宋代时烧制邢窑的瓷土枯竭,导致再也烧不出细白瓷。但是,在内丘县习邢窑遗址磁窑沟村相邻的几个村子,仍然有大量未曾开发的高岭土矿体,以及丰富的石英、长石等釉料矿体,所以资源枯竭导致邢窑消失的说法并不准确。
唐朝的中前期,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北方,邢窑也确立了外销瓷器窑场的优势地位,可是到了宋代,政治、经济中心已经分开,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外销港口易换,南方窑场崛起,邢窑也就逐渐湮灭。
除此之外,邢窑消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固步自封,不懂得技术创新。创烧于唐代的定窑,最开始一直在吸收邢窑烧制白瓷的技术,受邢窑影响很大,并且在此基础上更精致和进步,创造出刻花、印花等装饰手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发展迅速,一跃超过了邢窑,并在宋代取代了邢窑的地位,以致使人只知定而不知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