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大宋定窑官网!
新闻资讯

服务热线13333386138

定窑文化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定窑文化

宋元时期的定窑及定窑系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1-03-20 10:09:04点击:

    宋代是中国制瓷工艺百花争艳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各地,民窑迭出、品类众多。闻名于世界的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就产生于这个时期。这五大名窑在各自材质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工艺,采用的不同装饰方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独特色的美感。

    这些瓷窑由于各有成就,先后被官府选中,为宫廷烧制部分宫廷用瓷,都具有半官半民性质。当时的环境是官窑与民窑相持,民窑由民间投资经营,产品供给的对象既有高官、士大夫,也有平民百姓,因此种类丰富,民间制瓷业空前繁荣,窑系形成。宋代的八大窑系为:定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耀州窑系、青白瓷窑系、建窑系、磁州窑系和越窑系。


宋元时期的定窑及定窑系(图1)

宋 定窑紫釉折扣梅瓶

  定窑及定窑系

  宋代的定窑属民窑,是当时北方著名白瓷窑场。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曲阳宋属定州,故名定窑。它创烧于唐代(早期受邢窑影响),盛于宋、金,止于元代,烧造时问达700余年,是北方烧造历史最长的瓷窑之一。宋代时,定窑是一个大瓷区,产量极大,传世文物甚丰。

  定窑白瓷胎土颜色洁白细腻,胎体修削精细,有“竹丝刷纹”之说。“竹丝刷纹”是制作时用一种竹丝做成的小刷来修理未干的胚胎时留下的痕迹。由于定窑釉较薄,所以竹丝刷纹留在器物胎体表面容易显露出来。此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20℃左右,烧结程度较为致密,气拍孔率较低。

定窑弦纹三足炉  

定窑弦纹三足炉

  唐、五代早期定窑白瓷器与人宋以后的瓷器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是早期定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在还原焰中烧成的,白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到了宋代以后,定窑白瓷的生产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釉色从纯白或白中闪青转变为白中泛黄,光润洁净。这种带暖色调的白色与东方女性的肤色有相似之处,被称之为女性美的颜色。也有的收藏家认为定窑的釉质釉色像“煮熟了的饺子皮”那种感觉,是对烧窑火候熟练掌握的结果,仿品很难有其神韵。

  定窑白瓷的器物表面釉汁下流,形如“泪痕”,也称为“涕泪痕”或“蜡泪痕”。这足由于施釉时釉浆稠厚,收釉时釉水下流而形成的现象。釉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而下流淌的,这是鉴定定窑陶瓷的重要特征。“泪痕”多集中在器物的一侧,很有可能是施釉时手握器物倾斜或看不到器物背面所致。定窑白瓷釉面有数点极小的黑色杂质颗粒,即使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收藏品也不例外,而伪品则没有这种杂质。

  由于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在定窑器L还偶见用金彩绘制的纹饰,属珍贵的稀有品种。北宋早期产品多用刻花和划花,北宋中期以后则以模印为主,纹饰稠密精致,尤其是模印纹饰都经精心设计,均匀而精美,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刻模与脱模技术。

  刻划花用竹或金属工具划刻。刻花的线条较宽,有明显的刀锋;划花的线条较细。一般来说,北宋产品纹饰深而清晰,南宋产品纹饰浅而含糊。

  北宋早期定瓷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云龙、游鱼、婴戏等。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常见器型有碗、盘、瓶、罐、炉、枕、壶等。一些大碗的内外壁均刻花纹饰,技艺精湛,弥足珍贵。

  定窑印花装饰风靡当时并影响后世。具有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纹样清晰、密而不乱、画面富丽的装饰特点。它运用单线、双线或多线的刻划方法,简练生动,表现出各种生物的自然形态。有的使用轮制印花的技巧,清晰规整、虚实相问,别有一种庄重大方的意趣。

  印花纹饰取材与当时的刺绣工艺密不可分。定窑的艺术家们很好地把刺绣方法运用到了装饰上。另外,定窑白瓷也受到铜镜的影响,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瓷器》中记载:定器“花纹多仿自古铜镜,以牡丹、萱草、飞凤、双鱼为多见”。

  印花题材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等也有一定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菊花次之。布局亦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在敞口小底碗内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为一朵团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于北方青瓷只一种团菊。禽鸟纹的孔雀、凤凰等,多与花卉组合。印龙纹的都是盘,盘里印满云纹,盘心为一姿态矫健生动的蟠龙。北宋晚期丝织品上盛行婴戏纹,定窑印花器中也有婴戏纹。窑址出土标本和传世品中还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和婴戏莲塘赶鸭纹等。

  烧造工艺在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特点。唐代采用三岔形支钉烧法,碗为平底,底心留有三个支钉痕;采用漏斗状匣钵烧法的碗较浅、器壁直斜,玉壁形底,足宽而矮。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和支烧的技法,碗体高,器口外撇,口沿外部留有无釉的带状宽边,圈足满釉;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胎薄体轻,口沿无釉,圈足窄矮,施满釉。器物的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便用各种金属将其口沿包上。唐宋上层社会喜爱金银饰品,便用金银镶口,以显示其身份和地位,称为“金口”、“银口”。更多的盘碗器皿是用铜铁来包口沿。即“铜口”、“铁口”。这些金属包口除美观之外,还可以降低器物使用时因碰撞而伤残的几率。

  覆烧是定窑的一种工艺特色。宋代北方窑炉一般较小,高度仅l米多,用单件匣钵堆垛,每柱最多放20多个匣钵,如何充分利用窑炉空间容量,提高产量是当时制瓷工匠们所面临的急切问题。聪颖的定窑制瓷工匠们为了提高瓷器的产量,放弃了唐代以来使用的单件匣钵烧法,创造“垫圈组合式”匣钵。这种组合式匣钵外观略如现代仍然常见的多层叠合的炊具笼屉,除了最上一层垫圈匣钵相当于单件匣钵高度,其下每层因系覆置(碗口向下)覆烧支圈的高度只占单件匣钵的五分之一,每增加一层垫圈覆置一碗,层层套叠至顶。垫圈层数越多,窑内空间的利用也越充分。以往窑内只可置放20件普通单件匣钵,改为垫圈组合匣钵后每柱可烧96件盘碗器。这种覆烧方法很快被其他瓷窑所采用。南宋时,窑址南迁,这一新工艺又传到了今江西、浙江、四川等地。

  从出土和传世的定窑作品显示,定窑烧瓷以民间用瓷为大宗。器类除碗、盘、碟、钵占大部分外,还有各式盏、盏托、渣斗、盒、洗、瓶、壶、罐、薰、炉、枕等。北宋定窑的造型较以前更为丰富:有直颈瓶、梅瓶、八方四系瓶、三足樽、渣斗、孩儿枕、盏托、单柄杯、板沿大盘、葵瓣口大盘、直口碗、盖碗及葵口碗等。

  在已发现的定瓷上,有刻“官”、“新官”、“五王府,等等字样的,说明当时有一部分定窑白瓷已供宫廷使用。定窑瓷器的底部,屡见题铭不下十六种,大多与宫廷有关。

  定窑除生产白瓷外,还生产黑釉、红釉、酱釉、绿釉器,分别称作黑定、红定、紫定、绿定等。这些产品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更高。这些釉色的器胎都是白色,即与白瓷的所用胎料完全一致,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黑定为漆黑色,系釉中含大量铁成分的原因,紫定类似紫檀木的颜色,红定则是红褐色。文献记有“黑定”和“紫定”。

  金代定窑是北宋定窑的直接继承。北宋末年,宋金对峙,连年战乱,定窑生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到了12世纪中期,定窑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所烧瓷器再次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主烧白瓷,以刻花、印花装饰。产品有精、粗之分。精致白瓷一般都有花纹装饰,胎质细白,白釉呈乳白色,采用覆烧工艺装烧,器口无釉;粗白瓷多光素,用创新的砂圈垫烧工艺装烧,产量增大,但器物内底一圈毛涩露胎,很不美观。器物有碗、盘、洗、瓶等,制作规整。装饰方法有印花和刻划花,以印花装饰为突出。

 

  定窑系以定窑为代表,包括山西的介休窑、阳城窑、平定窑、盂县窑和四川的彭县窑等。

  1.介休窑

  介休窑窑址在山西省介休县,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数代,烧瓷历史达千年之久。介休窑在宋代晚期受定窑影响烧白釉印花瓷器。其胎呈浅褐色,胎体较薄,釉白。器型以碗、盘、盏等日常生活器为主,并以小件盏、洗为多。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剔花、釉下彩绘和镂雕。印花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但不太讲究均衡对称。碗、盏的里心、圈足各有三个细小支钉痕。

  介休窑除烧白釉瓷外,尚有黑釉瓷和白釉釉下褐彩瓷等。介休窑有一种白底红花的划花装饰,色彩非常漂亮,为介休窑的绝精之作。褐釉盘洗的四面饰婴戏荡船纹,为此窑所独有。

  2.阳城窑

  在山西阳城县。宋代以烧白瓷为主,产品器型、花纹多仿定窑。胎较灰,用化妆土。有的器物用五支钉垫具叠烧,器里、器足大都留有支钉痕,而且支钉痕较大,这是与定窑不同的特征。

  3.彭县窑

  彭县窑址在四川省彭县峰乡一带,是四川已发现的古代唯一生产白瓷的窑址。它的烧造年代为宋代,模仿定窑。彭县窑专烧白瓷。胎质灰白、较粗,釉色白中泛青灰、不滋润。装饰分印花、刻花、划花三种,纹饰生活气息很浓。刻花以双鱼为主,印花以花鸟为主,飞鸟衔草、风穿牡丹等最有特色。彭县窑的印花白瓷用砂柱支烧,即在碗盘足部垫砂,另一碗盘覆于其上,器里中心留有一圈砂粒。它和定窑的覆烧一样,但没有芒口。

  4.平定窑

  平定窑最早见于明李贤《大明一统志》等清代文献中。旧称西窑,始烧于唐,终于金,有五百多年的烧造历史。平定窑位于山西省平定中,靠近河北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较深。烧瓷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造型、胎釉与邢、定两窑极其近似。

  5.南程村窑

  南程村遗址遍地散布的都是覆烧支圈,并发现印花白瓷。出土的印花白瓷均为盘碗,纹饰均在器物内部,有洞石花卉、缠枝花卉、鸳鸯花卉、水波游鱼等题材,明显看出取法于定窑。但有一点与定窑不同,即定窑印花白瓷均为覆烧,口部都无釉;南程村窑既有覆烧,也有刮釉叠烧,碗心一圈无釉。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