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大宋定窑官网!
新闻资讯

服务热线13333386138

定窑文化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定窑文化

被中国垄断千年的制瓷“秘术”,是如何一步步被欧洲学习并反超的?

作者:大宋定窑 发布时间:2021-05-26 14:04:33点击:

陶瓷,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制瓷工艺在古代绝对算得上是高科技,尤其是在宋代达到顶峰,诞生了以定窑为首的五大名窑。在18世纪之前,制瓷工艺一直被中国人所垄断,欧洲人想要使用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并且价格昂贵。因此,欧洲人想方设法要破解这门神秘的技艺,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不仅掌握了制瓷工艺,甚至后来居上超过了中国,还自主研发了新的瓷器品种——骨质瓷。那么,欧洲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制瓷技术的反超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瓷器在欧洲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从中国传到欧洲的瓷器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91年带回去的,是一个非常轻薄,敲起来声音清脆,还会被太阳光穿透的瓷罐,它的出现很快就在欧洲引发了对中国瓷器的痴迷和收藏热,中国瓷器的价格水涨船高,并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时的欧洲人,非常痴迷于中国的陶瓷

关于中国瓷器的制法,马可·波罗是这样向欧洲人描述的:“从某地下坑洞,采掘一种特殊的粘土,把土堆成堆,任其曝晒、风吹、雨打,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粘土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练,就可以把它做成瓷碗、瓷盘、瓷瓶等器皿,再用他们所想要的色彩在其上面着色,入炉烧制。”显然,马可·波罗并不真正知晓制瓷的秘密,而在此后的四百多年里,从王侯贵族、传教士、炼金师、商人到冒险家,人人竞相希望获取制作瓷器的秘方。

意大利人最先试图破解制瓷的奥秘,他们尝试用白沙掺上白粘土,再加入磨碎的晶体岩、锡和铅溶剂,用炼金的方法制作瓷器,但制作出来的却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名叫炻器。

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炻器

位于弗洛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拥有雄厚的财力,是欧洲文艺复兴背后的“天使投资人”,当时这个家族的掌权者是洛伦佐·美第奇,他十分喜欢精美的中国瓷器,于是在1575年,他出资请来知名炼金士和地中海地区最好的陶匠,试图仿制中国的瓷器。但是,这些炼金士和陶工并不了解高岭土的成分,只是用粘土、蛋壳、玻璃等当做原料进行试验,而且当时也没有办法达到1300度以上的窑温,所以虽然试验了十年,但是只制出一种仿青花的软陶器餐盘,被称为“美第奇瓷”,如今已成为弗洛伦萨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

被收藏在博物馆的“美第奇瓷”

16至17世纪,法国的传教士们纷纷来到中国,其中有一些成为商业间谍,他们来到景德镇,仔细观察瓷器的制作全过程,并将所见所闻写成详细的报告寄回法国,但不幸的是,因为在法国国土上一直没有发现高岭土,所以法国人在以后的几十年内都没有制作出瓷器。

1694年,萨克森公国的国王奥古斯都二世成为一个超级瓷器谜,为了得到精美的瓷器,他甚至用600名全副武装的近卫骑兵向邻国普鲁士换取100多件瓷器。但是,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赚取高额的差价,将瓷器贸易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过多的购买瓷器很快让萨克森公国的国库吃不消了,所以奥古斯都二世决定寻找制造瓷器的秘方。

当时负责研究制瓷技术的人名叫契恩豪斯,他是一位物理学家,最初他采用的是光学原理与玻璃制造技术,因为他认为玻璃是通往瓷器的路径,他用燃烧透镜融化瓷器,用各种矿物质进行实验,但最终均宣告失败。直到1701年,一个名叫波特格的年轻炼金术士成为他的助手。

波特格曾号称发现了魔法石,并在可靠的目击证人面前炼出了黄金,于是奥古斯都二世把他抓到,命令他为自己炼制黄金,但很快奥古斯都二世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于是病急乱投医的他又把波特格软禁在一座古堡里,在那里有一座实验室,契恩豪斯正在研究制瓷工艺,波特格的任务就是协助他制作瓷器。

两个人在实验室里同吃同住,守着24座大小不等、日夜不熄的火炉,历经寒暑和无数次的失败,在尝试了各式各样的材料之后,终于在1706年制成一种质地细密,呈红褐色的器皿,这让两个人欣喜若狂,于是加快了试验的频率。

麦森瓷器博物馆内精美的陶瓷

1708年4月,奥古斯都二世在德累斯顿建立了西方世界第一座瓷器制造厂,10月9日,契恩豪斯和波特格终于烧造出一只半透明白色器皿,至此,德国在西方世界率先破解了制瓷工艺的玄机,奥古斯都二世立刻在麦森兴建了一座新工厂,生产这种白瓷。很快,麦森瓷成为御用精品,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至今依然是蜚声国际的顶级名瓷。

1719 年,三名制瓷工人离开萨克森公国,来到奥地利的维也纳,经营起属于自己的瓷窑。可是仅仅过了不到30年,也就是1744年,他们的磁窑就被痴迷瓷器的奥地利女王玛丽娅·特蕾莎收归国有,并且派人到萨克森挖来很多瓷工,维也纳也因此成为西方世界第二个瓷器制造中心。

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在制瓷技术上的成功,极大鼓舞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君王,而麦森技术工人的出走欧洲各国,带来了先进的制瓷工艺,也让瓷器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再回到法国,此时的法国国王是路易十五,他有一个情妇被称为蓬巴杜夫人,在她的扶植下,法国瓷器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756年,她把一个名叫万塞纳(塞夫勒皇家瓷厂前身)的陶瓷厂迁移到小镇塞夫勒,并且在资金上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工匠们不能仿制中国和德国的瓷器。

特色鲜明的塞夫勒瓷器

陶瓷厂的工匠们绞尽脑汁想要进行创新,终于在工艺上获得了很大突破,他们先是发明了一种给瓷器“镀金”的新技术——用大蒜汁和24K纯金的粉末给瓷器上色,镀金的边饰和内部精细的纹饰成了塞夫勒瓷器的特色。

英国则有些特殊,他们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攻克了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并且还通过技术革新发明了骨质瓷,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名叫威廉•库克沃西的人。他是一名药剂师,年轻时曾读过一本书,在书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中国瓷器的介绍,库克沃西读过这章之后,就开始对制瓷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那以后,库克沃西开始潜下心来阅读有关瓷器的著作,并四处寻找合适的制瓷原料。最终,他在特里戈宁山上找到两种岩石,一种是粗砂岩,一种是花岗岩,前者能够赋予瓷器透明度和温润感,也可用于施釉,后者富含的泛白物质其实就是纯净的高岭土,库克沃西把这两种纯净的原料混合起来研磨、烧制,然后又钻研如何施釉,然后进行烧制。

1768年,库克沃西烧制出第一只苹果酒杯,款式虽然稍显落伍,但却是他凭借一己之力制成的英国第一件货真价实的硬瓷。

库克沃西烧制的苹果酒杯

为了和欧洲其他国家竞争,英国人韦奇伍德对瓷器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进行了改进,将蒸汽机应用于瓷器的生产中,由于粘土的研磨和陶坯的制作等非常耗费人力的工序都被机器取代了,工匠们有了明确的分工,每个工种的技能都能达到最高的水平,大大提高了瓷器的制造效率,也让不同批次的瓷器品质都能得到保障,瓷器制造第一次做到了质量和数量同时都能提高,而在此之前,增加数量总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1812年,韦奇伍德的后人将牛骨粉加到高岭土中,烧制出英国本土的骨质瓷器,而随着欧洲各国陆续破解制瓷工艺的奥秘,他们开始再造和拓展瓷器,赋予这种美丽的器物新的内涵。上色技术的进步造就了欧洲瓷器绚丽的色彩,而器型形态也从杯子、盘子、瓶子等拓展出动物形状、人形的摆件。欧洲制瓷工厂的规模化、机械化,也让产品质量和管理能力在竞争中得到极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仍然延续着古老的制瓷工艺、生产和管理方式,200年后,中国瓷器不再独领风骚,逐渐退出了国际高端瓷器市场,而深受中国影响的欧洲瓷器经过数百年的改良发展,最终成为高端产品乃至奢侈品的主流。